那一段台灣咖啡史(中)

甲午戰爭之後, 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進入了「日治時代」。日本在維新運動後極力的大規模改革,一改幕府時代的鎖國政策。學習西化,國力大幅上升並開始向外發展,出現一種「脫亞入歐」的強盛風氣。佔領台灣之後,看中台灣豐富的物產從林木、稻米、煤礦、樟腦到砂糖,於是開始對台灣進行「 現代化」 與「 日本化」。

*日治台灣

西化的日本在飲食上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洋食」的出現。明治天皇宣布要學習西方事物以振興日本 。當時日人認為西方人擁有強壯高大體格的原因就是以紅肉、小麥為主食,於是天皇廢除了禁吃紅肉令,並推廣西方菜餚 。洋食(ようしょく),廣義而言可以包含所有的西洋料理,狹義來說則是日本獨自發展出的西洋風日本料理。而來自西方的咖啡也就搭上了這班潮流順風車,讓這個在早期日人印象中跟中藥沒什麼兩樣的飲料開始在日本大放異彩,一發不可收拾。

明治維新後小學生開始吃麥製品

史料記載從1895年至1945 年日治時期,日人在台灣人數最多時候超過30萬。包含軍人、官吏、公務員、商人與工業勞工。 其中除人數最多軍人之外,就屬商人與官吏最多。根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針對日治時期台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碩士論文中統計數據顯示,來台日本人大多聚居台北地區,加上收入較高,因此有較多的餘錢可以投入非必需品的消費。1896年台北地區的料理店就有143家之多。平均薪資在80圓的中上階級就成為這些高級場所的最大消費群。於是「洋食」就在這種條件因素下進入台灣。

日治初期並沒有特別強調喝咖啡的場所,從1908年台北最高級的「 臺灣鐵道旅館」收費表中看到。宴會的茶點收費一個人是0.25圓,費用包含點心與茶水。我想這個收費已是當時最高級的下午茶了吧! 1920-1930年代隨著大量台灣菁英赴日本、歐洲留學歸國,加上日人來台人數達到一個高峰,於是出現了一個新興行業「 珈琲店」。這個與以往單純聚會、享受下午茶悠閒時光的「喫茶店」 並不相同。因為店內有女性服務生在旁陪侍,販賣各式酒類加上會播放時下流行爵士音樂的關係,於是珈琲店成為當時「摩登」的一種象徵,開始在都會區大量流行起來。最著名的就是1912年在現在的228公園內盛大開幕的「 獅子咖啡」。據記載,開幕當天還放煙火吸引群眾前來。到了1934年全台灣已經有超過100間以上的「珈琲店」,而這僅是官方數據,不包含沒有登記在案的。據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台灣的珈琲店與女給的研究論文中說明,珈琲店會如此的火熱風行與當時來台長期工作的日人大部分都是隻身一人,並無家眷隨行。在工作壓力與經濟能力許可的條件因素下,珈琲店就是他們下班後紓解壓力的場所。前往消費的人又以知識菁英份子為主,除了是跟上時代的潮流,最後也演變成孕育台灣藝術、文學與新思想的最佳場所。在這種氛圍下1934年大稻埕的「 波麗路」開幕了,不僅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名流明星在此聚會,更成為早期青年男女「相親」的熱門地點。

綜觀日治時期台灣珈琲店的歷史,其風潮的興起主要是承接自日本的成功經驗。此風潮不僅是在在台日人間流行,更吹向台灣人,也由都市地區往勞工聚集的港口、礦區發展。由高消費變成一般消費。1940年後隨著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官方發布了禁奢令。珈琲店在官方的規定與民間的自律下漸漸消極、地下化。同年甚至被要求改換名稱。至1944年所有高級享樂場所,例如料理亭、藝妓屋、珈琲店與酒吧都被下令休業一年,至此以「 珈琲店」為名的娛樂場所就從台灣大眾生活中走入歷史。

據記載台灣本島在1940年代前有種植咖啡的紀錄,但產量並不豐富,品質優良的則被送回日本皇室當作貢品,留下的則屬於劣質品。猜想當時的烘焙技術未成熟,所以都是以深烘焙來處理。所以在阿公時期,咖啡就是要呈現深黑色,濃濃的苦味。然後要加入幾大匙的砂糖與牛奶才能入口,這就是日後我們被教育的日式咖啡。不知道讀者中有多少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是在喝這種咖啡下相識相戀,甚至相親成功的! 待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