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台灣咖啡史(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擊珍珠港,揭開太平洋戰事,三十多萬台灣青年被迫入伍參軍,日治時代所奠基的台灣咖啡產業,因戰爭而沒落。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省農林處接管所有日資在台事業與土地,因戰後物資極度缺乏,咖啡並未被列入大宗經濟作物,咖啡農轉而改種稻米。加上美軍駐台三十年(1950-1979),在即溶咖啡商品的推波助瀾之下, 咖啡種植產業進入長達五十年的休眠期,但也是深深影響台灣的咖啡飲用文化。

*美軍在台

二戰結束後,台灣因經過了戰爭的摧殘與破壞,整體環境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在巨大通貨膨脹因素下,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在美軍駐台前靠著日治時期養出的一群咖啡愛好者,與場所(珈琲店)都在戰後進入了停滯,加上日治後期對珈琲店風月問題進行管制。於是珈琲店進入了西餐廳時代。除了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波麗路」西餐廳之外,另外一家就要屬「 明星」咖啡館了。這家位於台北市武昌街上超過一甲子的老牌咖啡廳,承襲俄國皇室的血統,

店內有著1915年的古董食譜為證。獨家的俄羅斯風味套餐、咖啡,與麵包店各式精美的異國西點,更成了當代流金歲月的縮影。當時每天下午,外國使館達官貴人的黑頭坐車都會準時造訪武昌街。自詩人周夢蝶在咖啡館騎樓擺起書攤,許多文藝愛好者聚集在此。作家如三毛、黃春明,畫家如李梅樹、楊三郎、顏水龍、朗靜山等 。讓明星咖啡館成為台灣近代文學的地標,無可取代的文化沙龍。也是眾星群聚的地方。

美軍駐台期間帶給了台灣另外兩個咖啡文化的影響便是「即溶咖啡」與「委託行」。美援時期的台灣經濟尚非自由貿易,咖啡無論是生豆還是熟豆,都是屬於進口貿易管制物品,取得並不容易。所以美軍福利社所販賣的即溶咖啡,就成為台灣咖啡愛好者取得咖啡最方便的管道。即溶咖啡因為其沖煮的便利性,推廣十分容易,加上當時台灣社會對美國”先進文化”的嚮往,不少戰後的中產階級家庭,也就這樣開始接觸並跟上這股風行美國的飲料潮流。於是,台灣飲用咖啡的人口,一下子從日據時代少數階級(留日等醫生律師高級知識分子及藝文界人士),往下擴增到中產階級家庭一般住戶。

1929年,由於華爾街崩盤,雀巢公司被要求幫助巴西儲存剩餘的咖啡豆。 經過多年努力研發,193841日首次在瑞士推出了雀巢咖啡 (NESCAFÉ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在戰爭期間,雀巢咖啡是美國軍用口糧的主食,因為具備快速飲用、簡單方便,可以提升士兵的精神與戰力。不過當時全是萃取過度的咖啡,沒有咖啡的醇香,只是為了攝取其中的咖啡因。二戰結束後迅速的在全世界流行,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波咖啡浪潮。

除了採購美軍福利社的即溶咖啡之外,另一個咖啡來源的管道就是當時專門從事進口商品買賣的「委託行」。在1950年代,不僅咖啡廳列為八大行業列管,咖啡進口本身也涉及高達120%的奢侈稅,因此從事咖啡豆買賣的人非常罕見。自美軍福利社即溶咖啡大受歡迎後, 加上大量美軍駐台與來台休假的官兵、船員跑單幫帶貨,讓這個引領台灣六、七十年代時尚潮流的特殊行業 「委託行」在當時的基隆地區可謂是風光一時,全盛時期超過200家。漸漸有商人看到烘培咖啡豆的商機,開始嘗試在台拓展零售烘培豆的業務,看準了咖啡豆市場競爭者寡的商機,決定投入”本地現烘”的咖啡熟豆業務,和美軍福利社那些製造日期因飄洋過海而久遠的速溶咖啡,比新鮮、比美味。 此時台灣正式進入大量自烘零售年代。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三波咖啡浪潮」,主角是從咖啡豆採購到沖泡都更加講究的精品咖啡店。它與前兩波浪潮最大的不同,在於強調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從咖啡豆的選購到將咖啡遞到顧客手中的態度,都充滿誠意與個性。在第三波咖啡浪潮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咖啡豆的種植、採摘、烘焙及萃取方式,咖啡豆本身的風味和品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全篇完~

資料來源:

明星咖啡館

雀巢咖啡

國家發展委員會